德国二战遗址

1945年5月8日,纳粹德国向盟军正式宣布无条件投降。这一天也成为了二战欧洲战场的胜利纪念日。七十多年后,德国仍然有一些战争遗址保留下来,警示、告诫世人永远摒弃战争,不要玩火自焚。

很难想象,1945年的德国城市就像伊拉克或者叙利亚现在的一些城市千疮百孔、满目疮痍。在一些大城市,个别废墟没有再重建,而是作为残暴战争的见证者保留下来,比如柏林威廉皇帝纪念教堂。

五塔楼

新浪漫主义风格的威廉皇帝教堂1895年落成。1945年11月23日,它在盟军的空袭中着火被焚。战后,71米高的残缺的主塔作为警醒世人的象征保留了下来。1961年,主塔周围的四新塔楼落成,新老建筑都同属文物保护之列。

化募修道士教堂

柏林市中心的化募修道士教堂(Franziskaner-Klosterkirche)始建于1250年,1539年在宗教改革中被解散。1945年,该教堂在空袭中大部分被损。只有几堵外墙得以保存下来。2004年开始,修复后的废墟不时举办展览、音乐会和戏剧演出。

圣科伦巴(St. Kolumba)教堂

离圣奥尔本不远处就是圣科伦巴(St. Kolumba)教堂-科隆最古老的天主教堂。它始建于公元980年,1943年时几乎完全被损坏,只剩下中世纪后期的几堵外墙以及一尊圣母像。

圣母小教堂

1947年到1950年间,人们为这尊圣母像在原址修建了一座八角形的圣母小教堂。但科隆人仍然称它是“瓦砾中的圣母”。1956/57年,人们在圣母小教堂的基础上扩建了一座四边形的圣体教堂。不同寻常的是,2007年,圣科伦巴教堂完全融入为红衣主教教堂艺术博物馆(Diözesanmuseum)的一部分。

采尔普斯特宫

萨克森安哈特的采尔普斯特宫(Zerbs)是安哈特-采尔普斯特的公爵官邸,建于17世纪,有三个侧翼。采尔普斯特宫是德国中部最重要的巴洛克建筑之一。
汉堡圣尼古拉教堂始建于1195年。1842年的一场大火之后,人们开始在原址兴建一座宏伟的新哥特式教堂并于1874年全部完工。其147米高的塔楼曾经是世界上最高的建筑。1943年7月28日,该教堂遭轰炸,并被烧毁。圣尼古拉教堂只有塔楼和地窖穹顶保存了下来,迄今都是一个没有愈合的伤口。二战后,汉堡议会决定不重建该教堂,而是将废墟作为“1933年至1945年战争及暴政受害者”的纪念地。地下室里设立了文献中心,长期举办“蛾摩拉行动-汉堡大轰炸”展览。

圣母教堂

1945年,巴洛克明珠德累斯顿的圣母教堂-新教教堂艺术恢宏的见证者-变成了废墟和瓦砾。它虽然在1945年2月的大空袭中幸免于难,但却在第二天坍塌了。很长时间里,这片废墟被作为反对战争和破坏的纪念地。前东德没有财力去修复这座教堂。两德统一后,圣母教堂从1996年起开始了9年的重建。废墟里的石块用到新的建筑中。该项目总共耗资1.8亿欧元,16个国内以及世界各地的资助团体参加了集资。这是希望和民族团结的象征。

普福尔茨海姆

建于1947年的普福尔茨海姆(Pforzheim)的基督复活教堂是二战后德国建的第一座教堂,用了周围房屋废墟里挖出的3万块砖。它不仅是新开端的象征,在被战争摧毁的德国,它也为之后兴建的46个临时教堂树立了榜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