來到聖馬可廣場,遊人就可以短時間來遊覽聖馬可廣場及其周邊的景點,例如︰鐘樓、聖馬可教堂、嘆息橋等等。因此,聖馬可廣場可以説是威尼斯的必到景點,沒有來過聖馬可廣場就沒有來過威尼斯。事實上,有很多行程緊密的朋友,威尼斯的行程只排上聖馬可廣場及其周邊也就足夠了。聖馬可廣場很大,遊客有足夠的距離拍攝高聳的鐘樓及其背後的聖馬可教堂。
聖馬可鐘樓
在聖馬可廣場上,會看到一座高聳的鐘樓。這座以紅磚建造的鐘樓高92.8米,與旁邊的聖馬可大教堂一高一矮,造成強烈的對比。除了拍攝鐘樓本身,亦強烈推薦遊客登上樓頂,俯瞰威尼斯的全景。
聖馬爾谷聖殿宗主教座堂
聖馬可教堂始建於公元9世紀,是為了供奉從埃及運回來的聖馬可遺體,其後經歷數次火災,於1073年完成重建主結構,其他部份則在17世紀陸續完成。由於教堂內不準拍攝,所以對攝影人來説,教堂上層才是展現技術的地方。上到來教堂上方,可以俯瞰聖馬可廣場。這裏比鐘樓婑一點,可以更近距離觀察廣場上的遊人。另一面就是向海的方向,有兩支花崗石圓柱立於小廣場上。西邊的圓柱頂上立着聖特歐多羅San Teodoro,他是在聖馬可遺體運回來之前的威尼斯守護聖徒。另一邊則是守護威尼斯的聖馬可之獅。依着天主教的傳統,獅子是聖馬可的代表動物。獅子本身象徵着《馬可福音》的力量及其所描述的耶穌的尊貴與威嚴,翅膀象徵着靈性的提升,頭上的光環則是神聖的象徵。
從聖馬可廣場往海邊方向走去,向左轉不遠處就看到一座擠滿人的橋。走到上面,順着貢多拉划行的方向望去,赫然看見一密封的石灰橋,那是一座已經400年的建築—嘆息橋(Ponte dei Sospiri)。 嘆息橋建於1602年,是意大利建築師Antoni Contino的設計,這座擁有着巴洛克風格的橋,兩端竟是連接着總督府(Palazzo Ducale)與監獄。過往的囚犯在總督府內審訊後,就會從此橋通往死牢去。從此有如生死兩隔,不禁發出一聲長嘆,嘆息橋亦因此得名。 嘆息橋的故事已成歷史,她瑰麗的外表或許應該襯上一個浪漫的故事。坊間流傳着一個故事…情侶只要乘着貢多拉渡橋時,在嘆息橋底親吻對方,就可以天長地久、白頭偕老。
裏阿爾託橋始建於西元1181年,當時的名字叫錢幣橋。錢幣橋連接威尼斯大運河的兩岸,肩負着大運河東西兩岸的商貿往來。隨着威尼斯大運河東西岸交流頻繁,東岸裏阿爾託市場越見繁盛,錢幣橋因此定名為裏阿爾託橋。裏阿爾託橋佇立在威尼斯的中心,橫伸在大運河之上,來到這裏可以欣賞到絕美的威尼斯景緻。合上雙眼,或許能感愛到昔日威尼斯的情懷。
貢多拉
貢多拉和船伕是威尼斯一個主要的拍攝題材之一,這個時候就需要相機有長焦鏡頭了,能夠拉近距離拍攝到更加清楚的照片,注意光源方向,最好選擇順光的拍攝。
大運河
大運河是另一個威尼斯主要的拍攝點,運河的兩邊有各種建築風格的房子,顏色形狀風格各異,各種船隻載着遊客在這裏穿梭不斷,隨便一座橋上一站,就能夠拍到不錯的風景了。
黃金宮是威尼斯城最傑出的哥特式建築,過去曾被稱為“黃金的宮殿”。而今,逐漸變成美術館,並對一般公眾開放。這裏收藏了威尼斯畫派從14世紀到18世紀的繪畫珍品,集歐洲繪畫藝術之大成。